11月9日,江苏省首例由检察机关提起的大气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南京环境资源法庭调解结案。“感谢检察机关给我们弥补过失的机会,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守法合规经营。”千盛公司负责人李强在调解结束后诚恳地说。
位于常州经济开发区的千盛公司主要生产特种货柜,在生产过程中喷漆、烘干工艺会产生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污染物的废气。2022年6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在现场检查时发现,该公司废气处理设施中,有一处管道阀门开启,部分废气没有经过完整处置流程直排大气。
常州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立即对该公司做出行政处罚立案处理。考虑到该案后续将涉及大气污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该局根据此前会签的“行政处罚+公益诉讼”衔接机制,将案件线索移送常州经开区检察院。
“千盛公司的排放行为对大气环境造成了破坏,损害了公共利益,除行政处罚外,还要为为修复损害后果买单。”在了解基本案情后,常州经开区检察院承办检察官邱萍说。
千盛公司是什么时候开始排放废气的?废气排放量如何计算?损害修复赔偿金额又该如何确定?这些问题摆在了办案人员面前。首先需要确定排放行为的开始时间,也就是阀门是何时开启的。调查中,邱萍和常州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特邀检察官助理张燕毅共同查看了整套废气处理设施、安装图纸和调试记录。
据了解,千盛公司现有废气处理设施是2021年4月在原有废气收集管道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投入使用仅一年多时间。正常情况下,废气需要通过旋流板塔、干式除雾、活性炭吸附三道工艺处理后才能排放。现场检查时被发现开启的阀门位于活性炭吸附环节之前,开启后部分废气没有经过活性炭吸附处理,就从旧的废气收集管道排放。调查人员现场询问了相关人员,大家都表示不知道阀门是开着的。
这不禁让调查人员感到奇怪:安装没有问题,后期也没有人打开阀门,阀门难道会自己开启吗?带着疑问,调查人员继续调查设备日常使用维护情况。交谈中,车间主管回忆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检察官邱萍的注意:2021年6月,厂里曾发生过一次跳闸停电,通电后工人没有检查阀门等细节部位。这一点也在负责设备日常维护的工人那里得到了印证。通过咨询设备厂家,基本确定阀门就是在2021年6月的这次意外停电中打开,排放时间得以确定。
排放量应该如何科学计算?由于该案涉及专业性较强的大气污染领域,且该领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在全省尚无先例可循,该院邀请辖区生态环境分局特邀检察官助理共同开展案件调查,同时借智第三方专业机构,听取专家意见,采用虚拟成本法进行评估和核算,准确评估废气排放造成的大气环境损害。最终,综合多方意见,评估出千盛公司在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间违法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192公斤,产生大气环境损害费、评估费等合计人民币104200元。
由于江苏省环境资源类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统一由南京环境资源法庭集中管辖,2022年8月15日,常州经开区检察院将本案移送南京市检察院审查起诉。经过两院与南京环资法庭积极沟通协调,该案所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首次直接打入当地专项账户,用于后续当地受损环境应急处置、生态修复及办案支出。
鉴于千盛公司的污染行为是意外过失所致,且认错态度良好,及时停止使用故障设备,积极进行升级改造,并在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前,主动支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常州经开区检察院将本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情况及时通报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建议其在行政处罚中考虑千盛公司积极担责的情形,充分保障涉案企业合法权益,帮助其健康发展。
“‘行政处罚+公益诉讼’衔接机制填补了行政处罚到公益诉讼闭环运行的机制空白,不仅要求侵权者为其违法行为承担相应行政责任,还要对其造成的损害承担公益赔偿修复责任。该机制促进了行政责任和公益责任的共同落实,有助于更好提升基层治理和公益保护工作质效。”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吴小强说。
先后有4家行政机关移送公益诉讼线月,常州经开区检察院与常州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常州经开区综合执法局等5家行政机关签署文件,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行政处罚+公益诉讼”衔接机制。行政机关在执法办案中发现可能涉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案件线索,会主动移送给检察机关。
该机制建立以来,先后有4家行政机关主动移送公益诉讼线条,该院从中成功办理民事公益诉讼案件6件,本案即是其中1件。同时,该院还就办案中发现的行政处罚案件线索向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21件,督促行政机关行政处罚21件39人。
原标题:《媒体眼中的经开检察丨检察机关提起的全省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调解结案涉案企业为修复损害后果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