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民生福祉以及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同时,将减少城乡地区面源污染,提升整体水生态环境和城市水环境容量作为此项工作的重要部分。
《北京市全面打赢城乡水环境治理歼灭战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明确提出: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重点推进城市溢流污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和再生水扩大利用,强化源头治理和系统治理,补强城市污水治理弱项,补齐农村污水治理短板,强化运营监管和政策支持,全面打赢城乡水环境治理歼灭战,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水环境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关系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实际运行管理中存在着水资源紧张、水质改善缓慢、水环境污染、部分水系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
《碧水保卫战2024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强化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汛期污染防治、巩固水体整治成效等工作,防止治理后的黑臭水体和劣V类水体反弹。
此外,汛期北京市部分考核断面水质不稳定,在持续晴天时能够维持的河网水质,无法在一定规模大气降水后迅速恢复,这说明面源污染是影响汛期水质的重要因素。
因此,水环境治理工作是必要且迫切的。要加强治水思路,制定可行的污染控制和水质提升计划,实施相关的行动,以提升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健康水平。
结合北京市通州区水环境治理项目和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出以下治水思路供参考。治理水环境问题,要“对症下药”,精准识别污染源并制定针对性措施是关键。
首先,了解国家及地方水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其次,收集研究区域的河流水质数据,明确当前水体的健康状况;进行水文特征分析,明确研究区域内水体的功能、水源补给形式;收集区域的地形、管网数据等其他本底数据。
根据收集的河流水质状况及其他相关资料,识别出影响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针对识别出的主要污染源,确定调查指标体系,对点源污染(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禽畜养殖、农业种植、降雨径流)进行本底情况实地调查。
依据本底情况调查结果分析,结合研究区域现有的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的分布情况与治理成效,从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综合治理三方面考虑,初步制定水环境质量提升方案。
一,运用污染负荷估算模型进行负荷量估算,利用本底情况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各行政分区和集水区污染负荷总量计算,从行政分区和集水区两个角度分析各污染源对主要污染物的贡献率,并计算出污染物入河量。
二,运用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污染物在河流中的迁移、扩散、降解等过程。这一模型能够模拟污染物在河流中的运动轨迹和浓度变化,将污染物对河流水质的影响过程可视化。还可以用于模拟验证提升方案或治理措施可达到的预期效果和不同雨强下地表径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程度,以便在降雨前进行截流等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合流制溢流的发生,为水环境治理的决策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模型率定验证完成后,根据模拟验证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可行环保设施和工程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决策分析,采用加权求和法评价环保技术和设施综合效益,进一步制定可行治理技术规划建议书。
河流水质的改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技术的创新,还依赖于政策的有效引导和公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制定科学的水环境治理方案和实施有效的治理措施,将有力推动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我们致力于通过使用先进有效的治理技术和科学的治水思路,利用模型模拟更高效更直观地为水环境治理决策提供依据,为共创一个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清研集团围绕水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开展研究,先后与生态环境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水务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等机构开展了长期合作,在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水资源管理、节水用水、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供排水检查、污水处理与再生水、水旱灾害防御、规划研究等多个领域具备丰富的项目经验。多年来,秉承“节能环保、共建绿色”的使命,以“诚信为本、客户满意”的服务理念,逐渐形成了具有内部凝聚力、社会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专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