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预备铃”响起,这几天各地高校陆续迎来新生报到入学。但早在二十多天前,作为全国最早开学的大学之一,西湖大学就已经提前“开跑”——2024级本科新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暑期适应性学习”。
来自浙江省的90位优秀学生和8位国际生,组成了西湖大学今年的“新人团”。提早开学的这一个月,新生们都学了些啥?记者跟他们一起上了几天课。
上课前两分钟,一个挺拔的身影走进教室——他穿着淡蓝色长袖衬衫、黑色笔挺西裤,还有一头茂密的黑发。这就是西湖大学数学讲席教授陈华一。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再到法国求学、任教、搞研究,陈华一和数学相伴近30年。围绕数论和算术几何领域,他在国际上多次提出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和方法。
陈华一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西湖大学新生的第8节数学课开始了。课堂的节奏挺快,讲课不到15分钟,教室正中间的三块大白板上已经写满了英文板书。记者看了看身边的学生,他们有的在和身边同学低声探讨,有的举起手机拍照记录,还有的在笔记本电脑上快速打字记笔记。记者粗略数了一下发现,70%学生更习惯用电子笔记,代替传统的手写记录。
写下一道证明题后,陈华一给同学们留出了一些思考时间。好多同学用手托着下颌陷入沉思,好像法国雕塑作品《思想者》——无疑这不是一道容易的题目。
不过,这样特别安静的画面,在100分钟的课堂里并不多,因为陈华一总有办法让难懂的数学课变得有趣起来。这不,又有同学因为高中常见的算术符号而难以跳脱出来时,陈华一讲了一个《列子》里《杨布打狗》的故事,有趣的情节让同学们哄堂大笑。他也笑着说出讲故事的用意:“数学也是一样的,不同的符号可以代表同一个概念,相同的符号可以代表不同的概念,要看上下文是如何定义的,而不要去猜符号的含义。”
一堂大课结束后,十几位学生聚到了陈华一身边,同学们趁着课间抓着陈华一多提几个问题。当然,这些内容记者也是听不懂的。回座以后,还有两个学生互相调侃“太难了太难了,要秃头了”。
数学课是西湖大学新生这一个月学习中最重要的教学安排,课程进行了10天,一共40个学时。每一次课后,还配有习题课,按照学生特长分组进行因材施教。
为什么要提前学数学?“这段时间安排的数学课是希望同学们做好高中和大学知识的衔接。”陈华一介绍,“其实讲的内容并不高深困难,但是观点比较现代,形式比较抽象,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家摆脱中学数学的思维定式,以开放的眼光投入到大学数学学习之中。”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课堂上讲的类似群、环、域、形式幂级数等概念,其实已经是传统高校数学专业大二、大三年级抽象代数课才会讲到的内容。
除了数学,新生们这一个月的安排还有很多花样:英语强化、学院和实验室开放日、党团观影加讨论、体育锻炼……大多数的晚上时间,他们会在图书馆分组进行TBL小组(Team-based Learning),同学们可按个人兴趣选择数学、化学、生物中的一个方向,3到4人一组,老师会布置一些选题,让各个团队通过讨论、分享和交流进行学习。
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转变也将带来学习方法的改变,这也是西湖大学希望新生们在这一个月提前学习和适应的。开学第二周,西湖大学理学院教授、本科生书院院长陈虹宇亲自上了“大学学习方法”这一课,他说,不论是课程的内容体量还是讲题做题的风格,大学与高中存在很多不同。在大学期间,同学们要学会自我管理,管理自己的时间、金钱、情绪等,学会定义问题解决问题,而面对问题,则要善于沟通与思考。
“王者”的感觉没有了,心里有点“烦”。“大家都很厉害啊!”王俊哲同学说,他发现数学课上有一些自己挺难理解的知识点,但总有同学很快就能学习消化。“以前感觉学数学都没啥压力,有的话,也是保二争一的压力。现在看来,强中更有强中手。”不过王俊哲也说,虽然有些心理落差,但和新同学们一起更多的还是“惺惺相惜”。
刚开学时,有个国际生想跟陈科帆聊聊天,“明明知道他说的意思,但是我要想半天用英语怎么回答,等我想好了,同学已经走了。很多情况下,我只能憋出一句‘hello’。” 有师兄安慰他说没关系,口语这方面多练练,后面会慢慢赶上的,但这事儿还是让陈科帆觉得有点“丢脸”。
“正式开学后,我们的专业课采用英文授课,所以英语交流是这一个月强化学习的重点。”西湖大学教学事务部黄召老师告诉记者,“新生的英文读写能力挺好。不少同学英语高考超过了130分,就是有些同学平时说得比较少,所以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愿意去开口说。”一段时间下来,通过分组英语角的口语练习,很多学生“不敢开口讲”的心理障碍慢慢破除,有些同学还越讲越溜,在寝室里也和室友讲起了英语。
其实,上文说到的那些课程,都汇聚在一个彩虹课表里。报到时,每一位新同学都会领到这样一份8月份的课表:表格里,不同类型的计划用不同的色彩标记着:绿色代表始业教育,橙色代表学院和实验室开放日,紫色代表英语学习,黄色代表运动,蓝色代表学习规划,灰色代表数学。多彩的新课表,看上去像一座彩虹桥,把学生从高中引入大学之门。
很有西湖大学特色的是,在这座“彩虹桥”上,从校长,到副校长,到讲席教授,再到其他老师,都有可能随时出现在同学们身边。而新生有一个月的时间,和感兴趣的导师进行提前沟通,选择一位作为自己本科期间的学术导师。
陈科帆很喜欢物理,未来也打算在理论物理方面深耕。早在复试环节,他就被物理讲席教授吴从军的课深深打动,吴从军的网课“杨振宁先生的工作解读”在网上吸引了上百万人次观看。但这段时间听了陈华一的数学课,陈科帆又马上成了陈华一的“粉丝”。“物理研究,数学非常重要,我是不是应该在本科阶段选一位数学导师?”他有点纠结。
而像陈科帆一样“烦恼”选导师的同学还线余名杰出科学家、博士生导师都是98位新生可选择的对象,而这也是孩子们人生第一次去做这样特别的选择。许多同学已经通过约饭、写邮件的方式,和心仪导师进行了单独交流。“但越交流就越发现,每个都很好啊!”汪阳同学在和三位博导接触过后,“苦恼”地说。
10天的数学课,让陈华一挺有感触。“我感觉到很多学生从一开始比较腼腆,逐渐在课堂上进入了状态,敢于打断老师提出问题,听课的时候还会纠正板书的笔误。”说到这儿,他边笑边比了个大拇指,“总的来说还是挺满意的。”
还有老师感慨“这届学生很惊喜”。这一个月中,原本由学校老师来介绍的校园生活专题讲座,今年转变成了由新生主导的翻转课堂。“中美高中生异同”“高中大学角色适应与转变”“奖助体系与勤工助学”“大学住宿与生活习惯”……共有8个专题供他们选择。所有新生分成16个小组,每两个小组抽到同一个题目,提前拿到讲座PPT,然后各自搜集材料,加上学长学姐的辅助,最后上台演讲。台下的老师则会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来补充总结。不少老师听完后都化身为“夸夸团”:“材料收集很全面,这届新生很会‘整活’!”
回到一个月前的本科新生开学典礼,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就曾开玩笑地说,这一届学生很特别,是“奥运班”,四年后,他们依然会在奥运氛围中迎来毕业。
勇敢,是奥运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选择年轻的西湖大学,开启探索未来的新征程,也是一个非常需要勇气的决定。
今年是西湖大学创新班在浙江省试点的第3个年头,报名人数比去年翻了一番,能从其中脱颖而出意味着这批新生有着更强的竞争力——
90位本科新生来自浙江省11个地市,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杭州、温州、宁波是录取学生人数前3名的地区,其中,杭州有超过20名学生入选。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各地名牌中学,多位同学高考分数超过700分。记者也了解到,今年录取的新生中,多人参加过五大学科竞赛,省一等奖以上学生超过20位,其中有3位获得过全国决赛一等奖。
今年也是西湖大学第2年在海外招收本科留学生。开学典礼当天,在西湖大学食堂门口,用汉语、英语、哈萨克语、瑞典语、菲律宾语五国语言书写的巨幅欢迎海报,被挂在最醒目处。
西湖大学今年在海外招收了8名国际生,与去年相比,今年招生的人数更多了,从3名增至8名——5名学生来自美国,还有3名分别来自哈萨克斯坦、菲律宾和瑞典。
一个多月前,张靖轩还是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二男生,而现在他已经是西湖大学大一新生了。记者问他,少读一年高三有什么感觉?“那当然还挺开心的啦。”小伙子青涩稚嫩的脸上笑得很灿烂。
而像张靖轩一样的“高二生”,在西湖大学今年录取的本科新生中,占到了大多数。据了解,去年新生中高二学生首次超过高三学生,今年高二学生人数更多,已成为新生主体。同时,今年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学校录取的高三学生中有人去年就曾考过西湖大学,今年是“二刷”成功录取,这样的学生这一届共有5人。